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

[本地] 東北規劃新方案 更現階級矛盾


文︰Kenef


政府近日推出新界東北發展修訂方案,雖然暫時擱置了打鼓嶺/坪輋的發展,但在古洞北和粉嶺北興建新市鎮勢在必行。當中最爭議之處,莫過於以下三點:


一.「加強版」的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:政府規劃為屬「私人發展」的土地,現時擁有該地業權的地主只要補地價就可原址發展,而多塊被劃作私人發展的地皮則「碰巧」由恆地和新世界等發展商持有,惹官商勾結疑雲。


二.古洞北發展區一街之隔,便是高球場和行政長官別墅。政府寧剷平千多戶農民的家園,也不願收回高球場發展新市鎮。


三.日前,政府更被揭發為村民準備的所謂復耕地早已被地產商收購圍起,不消說不遷不拆,連能否復耕也成問題。


整個東北發展計劃,其實又是明擺著益地產商的大計。政府容許地產商興建幾萬個私樓單位,社會固然有所得益,如有助「經濟發展」、增加房屋供應等,但最終賺大錢的大贏家都是地產商,最後捱貴樓的都是市民。新界東北的發展計劃正好體現資本主義的發展邏輯︰土地作為重要的生產資料,在私有制下能被資本家壟斷並且囤積來謀利。即使政府不如此赤裸地「益商家」,大塊大塊的土地也早是資本家的囊中物,他們只是靜待政府拍板發展,帶來交通社區等配套令他們能再多賺一筆。當前的新界東北遠遠不是獨裁政府充公土地搞「土改」,至少是官商合謀,而規劃中私人發展土地的位置分佈,更清楚表明政府如何配合資本共舞。


新方案亦提高了公私營房屋比例至六比四,梁振英更發話指八十後十年後可住在新界東北。事實是新方案中增加的「公營房屋」,主要是增加居屋。政府發展時經常標榜「公營房屋」的比例有多高,卻掩蓋了一個事實:公屋和居屋完全是兩碼子的事。舉個例,去年的新居屋綠悠雅苑,最便宜也要二三百萬,對每月拿萬多元的青年朋友或者大學生而言,甚至儲首期都是遙不可及。政府不大量增建公屋,根本無助解決住屋問題。


資本為求利潤,不惜犧牲廣大市民住屋需要、犧牲農民原有生活方式,新界東北發展正是階級矛盾的展現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